法也很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研发小组,由叶琳担任组长,负责研究这种新型技术在车间的可行性。叶琳带领小组成员开始与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合作,希望能借助他们的科研力量来攻克技术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江曼也在工会工作中为他们提供了很多支持。她帮助叶琳他们联系相关的专家,协调厂里的资源,还为研发小组争取到了一些外部的科研基金。
然而,竞争对手也没有闲着。其他一些同行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应用,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竞争悄然展开。有一家同行企业得知叶琳他们在研究激光辅助加工技术后,试图挖走叶琳。他们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包括高薪、高级职位和更好的研发环境。
叶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对前来游说的人说他对前来游说的人说:“我在这里成长,这里有我的梦想和我的家人。我的技术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的车间发展得更好,而不是为了一点利益就跳槽。”
叶琳的坚定态度让车间里的同事们更加敬佩他。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激光辅助加工技术的研发中。经过数月的努力,他们在技术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设备的适配性。
现有的车间布局和一些基础设施与新的激光辅助加工设备存在冲突。如果要引入新设备,就需要对车间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这不仅涉及到巨额的资金投入,还会影响车间当前的生产进度。
车间主任有些犹豫,毕竟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但叶琳坚信这是值得的,他详细地向车间主任和厂领导阐述了自己的规划。他提出可以分阶段进行改造,先划出一个小区域进行试点,这样既能减少对整体生产的影响,又能逐步摸索经验。
厂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了叶琳的方案。于是,叶琳带领团队开始了车间的局部改造工作。他们加班加点,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快改造速度。
与此同时,江曼在工会组织了一场员工动员大会。她向工人们解释了车间进行技术革新的必要性和长远意义,鼓励大家积极配合改造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为工人们争取到了一些额外的福利补贴。
在改造车间的过程中,叶琳发现一些年轻工人对新设备的热情很高,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