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江曼在情感模拟方面也遭遇了伦理上的挑战。当她试图让机器人对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做出判断时,发现程序很容易陷入逻辑混乱。例如,在面对“为了拯救多数人而牺牲少数人”这样的伦理困境时,机器人的回答总是无法令人满意。江曼意识到,要让机器人真正理解人类的伦理道德,不能仅仅依靠程序算法,还需要在它的学习过程中注入更多人类的价值观。
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叶晓琳终于在动力系统上取得了突破。他借鉴了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开发出了一种能够从周围环境中高效获取能量的新型动力装置。这种装置不仅能够满足机器人长时间的工作需求,而且具有很高的环保性。当他兴奋地向江曼展示成果时,江曼也带来了好消息。她通过引入一种基于案例推理的算法,改善了机器人在伦理道德判断上的表现。
随着各个关键部分的逐步完善,他们开始组装第一个机器人原型。这个机器人有着一米八的身高,外形设计得尽可能接近人类,白色的外壳下隐藏着精密的机械结构和复杂的电路系统。当它第一次被启动时,叶晓琳和江曼都紧张地注视着。机器人的眼睛闪烁着蓝色的光芒,它缓缓抬起头,用机械而略带生硬的声音说:“你好,主人。”
虽然这个声音听起来还有些不自然,但对于叶晓琳和江曼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开始对机器人进行各种测试。在体力测试中,机器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能够轻松举起数吨重的物体。在智能测试中,它快速地学习各种知识,从历史到科学,几乎过目不忘。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与人类的交互测试中,机器人虽然能够回答问题,但缺乏一种自然的交流感。它的回答过于机械,没有人类对话中的那种灵活性和幽默感。叶晓琳和江曼意识到,这是因为机器人在语言处理上还不够完善。他们开始对机器人的语言模型进行优化,加入了更多的语境分析和语义理解模块。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机器人在交互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它开始能够理解一些幽默和隐喻,并且做出比较自然的回应。在一次测试中,当叶晓琳开玩笑地说:“你这个家伙,是不是想抢我的饭碗啊?”机器人竟然笑着回答:“主人,我只是想帮助您,而不是取代您。”这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