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殿试最后一名的缘故,根本不考虑参加此次选官,他正专心准备几个月后的制科考试。
“殿试名次又如何,制科考试才是我证明自己的舞台。”苏轼坚定地对身边的曾诚几人说道。
“子瞻兄才华横溢,制科考试定能高中。”刘庆满怀信心地回应。
众人的官职都安排妥当了,唯独徐子建这个状元的授官问题,引起了宰相们以及吏部官员的激烈争论。
徐子建,年仅十六岁,却已在大周声名远扬。
在科考之前,他就已经拥有正七品宣德郎文散官的身份。
此外,他还兼任登州水军统制,官阶从五品,统领着登州的水军,在海防方面颇有建树,肃清了登州周边的海盗还占领了济州岛;黄河河工营都监,正六品,负责黄河河工营的事务,为治理黄河出谋划策,不辞辛劳地奔波在治河一线;大周东城砂糖厂都监,同样是正六品,掌管着大周朝的重要情报事务。
除了这些兼职,他的本职又是齐王府记室参军,正七品,负责齐王府的文书事务虽然没有实际上班,不过却将他的心腹吴庸安插到了齐王府代为处事。
徐子建如此复杂的履历,让他的授官变得极为棘手。
从散官官阶上来说,徐子建原本是正七品宣德郎。
如今考上状元,按照惯例,大约要升八到十一小阶。
哪怕按照最低的八小阶来算,徐子建的文散官也要升到正五品下阶的朝奉大夫。
这对于一个刚刚考上状元的进士来说,实在是太过夸张了。
要是按照十一小阶来算的话,徐子建的文散官就要升到从四品上阶的太中大夫。
这样的结果,对于朝中所有文官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一入朝便是从四品,那眼前这个十六岁的徐子建,岂不是二十多岁就要做宰相了?
“这徐子建虽有才华,但如此升迁速度,实在不合规矩。”一位吏部官员皱着眉头说道。
“是啊,若是开了这个先例,日后难以服众。”另一位官员附和道。
不过,徐子建可是正儿八经连中三元考上的状元,哪怕按照最低标准授官,也得从正六品开始。
韩章、申屠行以及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