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朱元璋话锋一转,\"这事不能急。要先把商品粮的问题解决了,稳定了物价,再徐徐图之。\"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那眼下\"
\"眼下先从三个方面入手。\"朱元璋说,\"第一,在各地建粮仓,收购储备粮食。\"
\"第二,整顿河道,修筑驿道,保证粮食运输通畅。\"
\"第三,鼓励农民发展副业,不能光靠种地。比如东瀛那种酿酒的法子就不错。\"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消息。南京农学堂的学生发明了一种新的碾米机,效率比人工高出好几倍。
\"好啊!\"朱元璋大喜,\"让他们赶紧把图纸送来。这种实用的东西,才是真本事。\"
朱雄英看着喜笑颜开的老爷子,心中却在思考更深远的问题。农业改革带来的变化,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但这恰恰证明改革走对了路。只有真正触动了利益关系,才会引发这么多连锁反应。
\"对了,\"朱元璋突然问,\"听说你让人编了本《农政全书》?\"
\"是的。\"朱雄英说,\"已经快完成了。\"
\"好,等编完了,朕要亲自过目。\"朱元璋说,\"这是件大事,要当做祖宗家法传下去。\"
朱雄英听出了老爷子话中的深意。这哪里是在说一本书,分明是在说整个改革的方向。
就在这时,蓝玉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殿下,东海那边渔民送来个奇怪的东西。\"
\"什么东西?\"
\"是一种红薯,说是从海外飘来的。渔民们试着种了种,产量特别高,而且特别抗旱。\"
朱雄英眼前一亮:\"有样品吗?\"
\"有,已经送到农学堂了。太医院的人正在研究。\"
朱雄英立即下令:\"让农学堂好好研究这个红薯。如果真像渔民说的那么好,就要大力推广。\"
正说着,朱允熥又来了信。说是在东瀛发现了一种玉米,也是产量很高的粮食作物。
\"好机会啊!\"朱雄英激动地说,\"这些新作物如果都能推广开,我大明的粮食就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