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派遣御史,彻查各地官员的态度。 消极者革职,对抗者治罪。
\"第二,对大户分而治之。 愿意配合的,可以参与新农田的经营; 抵制的,坚决打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农民看到实惠。新农田的收益,要让他们拿大头。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支持改革。\"
正说着,朱允熥的信又来了。他在东瀛发现,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个特点:除了种田,农民还会养蚕、酿酒、制陶,形成了完整的农村产业链。
\"这倒是个好主意。\"朱雄英说,\"我们不能光改革土地制度,还要发展农村副业。这样农民的收入才能真正提高。\"
就在这时,西域又传来消息。朱棡朱慡在推行土地改革时,发现了一个意外收获:当地的葡萄园和棉田,如果采用集中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
\"有意思。\"朱雄英若有所思,\"看来有些农作物,确实更适合大规模经营。\"
这个发现立即被写入了改革方案。朱雄英决定,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粮食作物以家庭经营为主,经济作物可以搞集中种植。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集中种植需要大量人力,而且技术要求高。怎么组织劳动力,怎么保证技术水平,都是问题。
正愁着这事,南京农学堂送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掌握了先进农技,可以到各地去指导生产。
\"好啊!\"朱雄英大喜,\"正好可以让这些人去管理集中种植的农田。他们既懂技术,又是农家子弟,最适合这个工作。\"
朱元璋听说这个安排,也很满意:\"这才是真正的人尽其才。不过还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这些农学堂的学生,将来是要做农业干部的。要教他们不仅懂农事,还要会管理,会做群众工作。\"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所以我准备在农学堂增设一门课,就叫"农政"。专门教授如何组织生产,如何处理各种关系。\"
正说着,又一个重要消息传来。原来东海的渔民在海上救了一艘外国商船,船上有不少新奇的农作物种子。
\"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