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科学发现的消息在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传统士大夫不能接受\"农夫\"也能做出学术贡献,而另一些人则看到了新的希望。
\"殿下,您看这个。\"黄珀拿来一份奏折,\"南京那边的学者上书,说要重新评估民间智慧的价值。\"
朱雄英翻看奏折,眼前一亮:\"这倒是个转机。看来有些人已经意识到,知识不是士大夫的专利。\"
正说着,蓝玉匆匆赶来:\"殿下,各地都在请示。说是很多读书人想去农村实地考察,研究农民的发明创造。\"
\"好啊!\"朱雄英说,\"正好可以借此打破士农工商的隔阂。不过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这些读书人去农村,态度要端正。不是去指手画脚,而是要虚心学习。农民有自己的智慧,需要被尊重。\"
就在这时,朱元璋派人来传话:\"速去奉天殿!\"
到了殿内,朱元璋开门见山:\"知道为什么把你叫来吗?\"
\"是为了读书人下乡的事?\"
\"对,但不止这些。\"朱元璋说,\"现在的变化很大。农民在创新,读书人在转变,商人在学农,工匠在研究。这种局面,是我大明立国以来没有过的。\"
朱雄英明白老爷子的意思:\"皇爷是担心社会秩序会被打乱?\"
\"不全是。\"朱元璋说,\"秩序是要变的,但要有新秩序取代旧秩序。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新秩序还没形成。\"
正说着,东瀛传来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那边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把农业实践、科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这倒是个思路。\"朱雄英说,\"我们可以借鉴。让农学堂不仅教农业技术,还要教科学知识,讲传统文化。培养既懂农事,又有学问的新型人才。\"
就在这时,西域又传来新情况。朱棡朱慡发现,当地的农民发明不仅用在农业上,还推广到了其他领域。比如有人用改良农具的方法改进了纺织机械。
\"这说明创新是相通的。\"朱雄英说,\"农业创新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进步。我们要鼓励这种跨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