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更好!\"朱雄英说,\"创新不分男女。要特别鼓励农村妇女参与,这样农业发展才能更全面。\"
正说着,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有商人从海外带回消息,说是那边也很重视农民创新,还专门建立了实验农场。
\"我们也可以建。\"朱雄英说,\"不过要有自己的特色。既要吸收外来经验,又要保持本土智慧。\"
就在这时,一个更大的机遇出现了。南京的学者研究发现,农民的创新方法其实暗合《周易》的道理。这个发现引起了儒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好啊!\"朱元璋说,\"这样就能说服那些固守旧观念的人了。让他们看看,农民的智慧也是道的体现。\"
朱雄英趁机提议:\"不如举办一次大型研讨会。请学者、农民、工匠都来,共同探讨创新与传统的关系。\"
\"可以。\"朱元璋说,\"不过要注意场合。\"
\"什么意思?\"
\"这种会不能办得太正式,要让各方都能畅所欲言。特别是农民,不能让他们觉得拘束。\"
正说着,工部又送来喜讯。他们根据农民的发明创造了一批新式农具,准备在全国推广。最特别的是,这些农具都注明了发明者的名字。
\"好!\"朱雄英说,\"这就是对农民智慧的尊重。让他们的名字和贡献永远留在历史上。\"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有些农民发明家因为出名后,开始脱离群众,甚至有了骄傲情绪。
\"这可不行。\"朱雄英说,\"要教育他们,创新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造福百姓。要始终保持与民同心的本色。\"
就在这时,一个重要的转机出现了。一些农民开始自发组织学习会,不仅研究农业技术,还研读经典,探讨人生道理。
\"这才是最可贵的。\"朱元璋说,\"农民不仅要富,还要有精神追求。这样的农村,才是真正强大的农村。\"
朱雄英深有感触:\"是啊。农业改革的最终目标,不就是要让农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吗?现在看来,我们走对了路。\"
正说着,又有新消息传来。各地农学堂的学生开始编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