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地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朱雄英点头:\"是啊。农民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对象,而是主动创造的主体。他们开始思考,开始创新,开始记录历史。这种变化,比土地产量的提高更有意义。\"
正说着,东瀛传来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在推广新农法时发现,农民的接受程度和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
\"这说明什么?\"朱元璋问。
\"说明文化教育和技术推广要结合起来。\"朱雄英答道,\"我们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农民的文化教育。\"
就在这时,南京农学堂送来一个特别的发现。他们在整理农民创新记录时,发现很多创新都来自农民的诗意思维。
\"什么叫诗意思维?\"朱元璋好奇地问。
\"就是农民观察自然,感悟人生的特殊方式。\"朱雄英解释道,\"比如他们看到杨柳随风摆动,就想到了改良水车的方法;看到蜘蛛结网,就发明了新的编织技术。这种思维方式,既有实践智慧,又有诗意美感。\"
\"有意思。\"朱元璋说,\"看来农民的创造力,不仅来自实践经验,还来自对自然的体悟。\"
正说着,西域又传来新情况。朱棡朱慡发现,当地的农民会通过歌谣来传授农事技术,把复杂的技术要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词。
\"这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啊!\"朱雄英说,\"我们要把这些歌谣收集起来,既是技术资料,也是文化遗产。\"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随着农村文化活动的增多,一些不良现象也开始出现。有的地方铺张浪费,搞排场;有的地方沉迷赌博,忽视生产;还有人借文化活动之名行不正之实。
\"这就需要规范了。\"朱雄英说,\"要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的规章制度。既要鼓励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又要防止不良风气。\"
\"怎么防止?\"朱元璋问。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成立文化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村民主持,负责管理文化活动。\"
\"第二,制定活动规范,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第三,把文化活动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