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非常的穷困,国人的数量也是整个韩国中垫底的存在。
只有魏国,齐国,秦国,楚国这样的大国,适合成为理家学说的传播之地。
在上一战胜利后,韩晛成功地来到了大梁城。
而后,他就得到了魏王的邀请,向他请教理家学说的道理。
这一次,韩晛的学说,还是引起了魏王的重视,他甚至一度起了起用韩晛为国相的念头。
一方面,如今的魏国衰弱,需要重新崛起。
另一方面,也是魏王感觉到了国内的旧贵族存在,从各个方面对于自己的威胁。
尽管信陵君此时已经死了,可是魏国对王权威胁最大的旧贵族,却是一点也没有削弱。
他希望引入理家学说的力量平衡权力,用一个学说开创者的名望来压制旧贵族。
但最终魏王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只是虚假的邀请了一番,想要让韩晛长驻魏国,为魏国培养教导人才。
因为有多重原因。
其一是韩晛太厉害了,武力值太高,这引起了魏王本能地不安。
同时也是因为身边的几位重臣隐晦地表达了反对意见。
他们代表的力量,魏王不敢小看。
若是韩晛为国相,必定会重用理家学说的人,这会让许多的权利丢失,是现有的重臣们所不喜的。
他们好不容易故意放纵,弄死了信陵君,可不想来一个可与他们平分权利的。
更重要的是,韩晛到底是韩国王族的成员,哪怕是远支,也让心生疑虑。
最终,双方都只是客套了一番。
但韩晛的两个弟子却是留在了魏国为官,算是成为了韩晛的理家在魏国的一支,依靠他们,理家就能够在魏国到官方力量的支援,能够相对安稳。
官方留下了两名弟子后,韩晛又在民间留下了一名老弟子,十名新弟子。
这十名新弟子都是半路上新加入的,是愿意追随他们理家的人。
其中有七人,出身于魏国的贵族或者富豪商人之家,算是本地人,有助于理学在韩国的发展,以及力量的凝聚。
目前魏国理家人员很多,许多听讲的人都成为了认可理家学说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