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他又问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东一榔锤西一棒头。
从翻译聊到新华书店,又聊到江城大学的物理研究,之后就是一些细细碎碎的民生,还有经济等等。
谢昭回答得也十分巧妙。
懂和不懂各参一半。
两人互相哄。
二十分钟后,叶珏起身,和两人告别,没等谢昭多说,他就急匆匆转身离开了。
“哎?”
林暮雨原本在看书,听见动静一抬头,就发现叶珏人没了。
她疑惑道:“这人真奇怪,不是说来报名的吗?彭店长马上就要来了,他怎么回去了?”
谢昭失笑,伸手刮了一下林暮雨的鼻子。
“你呀,就你单纯,相信他的话!”
林暮雨瞪大眼。
“什么?他是骗子吗?”
她紧张不已,“那咱们还帮他?”
谢昭摸了摸她的头发,安抚道:“别紧张,他不是骗子,却也不是什么翻译官,准确来说,他是京都来的,应该是‘探子’。”
探子?
林暮雨一脸不明所以。
“你怎么知道的?”
她眨了眨眼,盯着谢昭,“探子又是什么意思?”
谢昭笑了笑,耐心解释。
“他虽然努力模仿了咱们江城的说话口音,但是,仔细听还是带有儿化音,而且是京都的腔调,我猜测,他应该是京都来的。”
操着京都口音不是什么大问题,可努力伪装成江城本地人,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来考翻译,句句话不提翻译,问的都是些什么?民生,经济,还有惠民政策,以及咱们小老百姓对上头政策的看法。”
谢昭越说笑意越浓。
这个年代的人心思单纯,没这些弯弯绕绕。
可谢昭就不一样了。
活了两辈子,很多事儿他看得门儿清。
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
谢昭明确记得,江城的改革,就是从84年一次巡检开始的。
京都来了人,着手调查这些年江城上上下下的经济和民生问题。
这次巡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