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经纶,若不得朝廷录用,便难以立足世间。”
“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此言何其悲哉!”
朱允熥语气微转:“今朕开创科学之道,开辟新局,如今各行各业,皆渴求识字明理之人。”
“据朕所知,民间私塾如今生徒激增,座无虚席。”
“朕兴办公学,非为科举选才,而是要让天下子民识文断字,掌握谋生之技!”
“让百姓能操持匠艺,投身工厂,即便无田无地,亦可凭一技之长养家糊口。”
“公学所需经费,朝廷当予部分补贴,亦可酌情收取微薄学费。”
“此举利国利民,诸卿想必不会反对吧?”
如今的大明,正是昂首迈向工业化的前夜,人才之需如饥似渴,迫在眉睫。
从童子抓起来自循序培养,朱允熥还是觉得太慢了,难以匹配工业腾飞的急切节奏。
唯有在全国掀起一场浩大的扫盲之潮,方能解燃眉之急!
诚然,这场“扫盲”孕育的人才,除却寥寥天资卓越者,大多数人难以掌握太过高深的文化知识。
但即便如此,他们只要能粗通文字、略懂算术,便足以胜任工厂中普通工匠之职。
这,已然足够。
未来的子孙,文化水准自会步步攀升,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与老朱当年公学交由各地自行操办不同,朱允熥决心另辟蹊径。
将集中培训师资,再遣往各地兴学。
教材统一,教法一致。
如此一来,便可以大幅削减办学所需要的经费。
仅统一印刷出版书籍一项,便可省下不菲开支。
还可以借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而不是像原来的私塾一样,只教四书五经。
另外,也趁机推广大明官话。
一举多得。
詹徽微微俯身,语气恭谨却不失沉稳:“陛下此举,功在千秋,泽被万民,臣深感佩服,毫无异议。”
“只是臣斗胆进言,朝廷财力有限,推行之时,还需量入为出,谨慎为之。”
王佐紧随其后,拱手附和:“臣赞同詹大人之言。”
杨士奇、杨荣等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