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会反对。
对于朱允熥的这一新政,六名政务大臣竟无一人唱反调,仅提醒须注意控制在朝廷财力可承受的范围内。
这番反应,早在朱允熥预料之中。
华夏千年以降,教化万民乃朝廷天职。
启迪民智、传授圣贤之道,向来是治国之本。
朝廷推行教育,谁敢明面上反对呢?
若真要唱反调,也只能从“财力不足”这一托词入手,别无他法。
当然,这一条到具体实行的时候,仍会是很大的障碍。
老朱之前建立起来的“义务教育”,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如今大明朝廷的财政非比从前。
朱允熥也有信心将其实施下去。
旋即,朱允熥继续道:“除此之外,朕尚有数策待行。”
“其一,完善新军募兵之制,使其更加严谨规范,弥补细微疏漏。”
“其二,发行战争债券,非仅为筹措军资,更欲让万民从中获利,凝聚民心,共襄对外拓疆之大业。”
“三,推行国民经济五年规划,统筹全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之建设,增设制造工厂,尤重造船厂,以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新军早已初具规模,如今不过是对制度加以精雕细琢,力求滴水不漏。
发行战争债券,表面筹资,实则暗藏深意。
让更多百姓因战事得利,从而为朝廷开疆拓土的雄图增添助力。
至于经济、道路、水利、工厂之兴建,都早已起步,只是这些事,此前并无先例,都是朱允熥一个人在推动,朝廷各部各行其事。
如今只是统一协调起来。
詹徽、王佐等人闻言,眉头微展,竟未再激烈反对。
毕竟,这些举措多已付诸实践,朝廷将其纳入正轨,不过水到渠成之事。
即使偶有异见,也仅限于执行细节的斟酌,无伤大雅。
接着,朱允熥又提出一条至关重要的国策,那便是环境保护!
在农业时代,环境保护的内涵与后世截然不同。后世的环境保护,核心难题在于治理各种污染。
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污染、噪声污染、光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