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算来,此时此刻董志源联军总计也有八万之众。
董志源明教联军被清军到处穿插,尤其是穿插到白豹镇的刘倬云部。
所以董志源决定拔掉刘倬云部这颗钉子。
话说此时的马潮轻的军队,他们自顾尚且不暇,又哪里能够对这所谓的十八大营施以援手呢?原来呀,这马潮轻正被刘松山率领的清军打得狼狈不堪、节节败退。
也怪他事先未曾料到,这清军的武器竟是如此先进!以三万之数对阵对方二十万大军,竟然还能势如破竹般地一路猛攻过来。
面对如此强敌,马潮轻心中着实打起了退堂鼓。此刻的他,正在苦苦思索着究竟要不要选择投诚这条路。
毕竟继续死扛下去,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可是为什么他会完全不考虑加入革命军呢?其中缘由说来话长,关键在于新老明教之间那激烈到令人咋舌的教派争斗!
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来审视这一现象,便会发现这场血腥战争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在这场残酷的纷争之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无论他们最终选择卑微地苟且偷生,亦或是壮烈地殉道而亡,其实都各自怀揣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坚持和理由。
然而,这些理由未必全然源于文化、宗教或者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仅仅只是想要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乱世当中艰难地谋求一份生存之机罢了。
历史上就拿各路关中联军的元帅们为例吧,他们最终的结局可谓是五花八门。
其中相当一部分起义军的领袖,连同银积堡那位声名显赫的马教主,在历经种种波折之后,竟然纷纷选择向清廷投诚。
此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为左祖棠西征大军中的马前卒和先锋官,并毫不犹豫地将矛头对准昔日的教友,展开了一场场惨烈的厮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始终未曾向清军投诚的起义军领袖,则基本上都命丧于教友之手。
正因如此,后来的叛军们宁愿投靠湘军,也坚决不肯投身于清军中的明教军队。
这种局面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