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米的炮台,这些炮台成为了围点打援战术的关键。
它们不仅能够有效地杀伤肃州军的有生力量,还能对城内进行日夜不停的炮击,极大地削弱了守军的士气。
革命军装备了先进的武器,其中包括类似德国克虏伯的火炮和装有弹仓的后膛洋枪。
这些洋枪一次可以装填7发子弹,其射速和火力远超同时期南北战争中美军使用的武器。
相比之下,肃州军装备的前膛燧发枪在火力上显得极为落后,几乎如同降维打击。
在这样的火力差距下,肃州军的防守变得异常艰难。
革命军的炮火如同狂风暴雨一般倾泻在城墙上,每一次炮击都带走无数生命。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劣势下,肃州军的守军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城墙的坚固,坚持抵抗,不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这漫长的战斗中,68师展现出了他们的勇气和坚韧,他们冒着猛烈的炮火,挖掘了三道防御壕沟,以巩固防线。
在这关键时刻,肃州军的指挥官马文禄亲自带队,向革命军的战壕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为了突破68师的防线,肃州军的士兵们每人背着一捆柴草,冲向战壕,将柴草填入其中,以便后续部队能够踏着这些柴草越过战壕。
然而,革命军的防守同样坚决。
当肃州军开始冲锋时,68师便用步枪和迫击炮进行猛烈的轰击。
密集的火力造成了肃州军的大量伤亡,尸体堆积如山,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冲锋的肃州军被尸体挡住,无法前进,马文禄无奈之下,只能将部队分成多个小队,每队负责清理前方的尸体,以便继续进攻。
这场战斗的结果是惨烈的。
革命军阵亡45人,而肃州军的伤亡则高达3342多人。
革命军在一天之内就消耗了5万斤铅子和17万斤火药,显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
城墙的失陷让守城的肃州军陷入了恐慌。
在夜幕的掩护下,不断有肃州军的逃兵出城,向革命军乞求收留。
革命军为了稳定局势,临时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