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陶醉在 往事的追忆中。陈瑄虽读书不少,还真不知这么一段,叶宗行却点点头,示意老人说下去。
老人白眉毛一扬,像得到了久违的肯定,一股知遇之感、遥忆公瑾当年的壮怀瞬间升腾。 他捋了一把银丝般的胡须,朗声道,“当年也是黄河南侵,淮水山阳一带,水流湍急,行 船多有倾覆。北宋乔维岳为淮南转运使时,开挖沙河二十余里,清除淤塞,建设船闸,规避了淮水之险,使漕运数年之内畅通无阻,才有了大宋汴京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繁华。”
柳永说钱塘的词句老人用在了开封,但由《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参差十万人家,倒也贴切。钓者的娓娓道来,像是说给二人,又像是自言自语,却说得陈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道要学乔维岳?几百年来,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这方水土尚在,可那河道早不知是大路还是良田、水田了。
陈瑄心急,不愿绕弯子,问道:“老人家,乔维岳的法子可解今日之急吗?” “大人以为我在‘闲坐说玄宗’吗?错矣!”老人也有些不高兴了,“多少年,老叟盼着朝廷治河,到五十多岁时已盼得满头白发了。有时候甚至想学古时愚公移山那样挖土 不止,可老叟上了年纪,腿脚不便,两个儿子又被征去转运,没奈何啊!前些年,也给知 府写过疏治的条陈,不过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近日,朝廷治运的布告贴出后,老叟才 觉有了盼头。前两日路人一直议论着,知道大人们要来踏勘,便等在这里。有缘,就见上 一面,面陈心谋;若无缘见,也是天意了。这样看来,有生之年尚能为朝廷、为淮安百姓 献一条治河之策,死而无憾了!”
“这是哪里话?”老人说到死,叶宗行感觉不吉利,“策要献,人也要健在,竣工之 际还要为老人家请功呢!”
“哈哈哈!”老人一阵爽朗的笑声,笑声中竟有些悲壮的意味,“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夫薄暮之年能如愿以偿,何憾之有?”须发皆白的老人纵没有说出他的良策让 二人评判,看来他已经胸有成竹,坚信自己的方法是解决淮安运河淤塞的上上之策。
“恕陈某冒昧,”陈瑄还是耐不住,以自责的方式催老人和盘托出他的善策,“拿不出治河良谋,我心下起急,上,没法向皇上交差;下,无脸面对殷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