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大梁。庞涓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从赵国撤军回救大梁。孙膑在路上设下埋伏,等庞涓的军队一到,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这个故事里,庞涓和孙膑都运用了鬼谷子的智慧。庞涓虽然用了阴谋诡计,但是他也懂得利用局势来陷害孙膑。而孙膑更是把鬼谷子的谋略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围魏救赵”之计,就是对《鬼谷子》中关于把握局势、出其不意的谋略思想的体现。从汉字的角度来看,“谋”这个字在《鬼谷子》里有着很深的含义。“谋”左边是“言”字旁,表示要用言语去谋划,去布局;右边是“某”,可以理解为特定的目标或者对象。孙膑就是通过言语(他给田忌出的计谋)来针对庞涓这个对象,达到打败他的目标。
小朋友们,接下来我们讲讲苏秦和张仪的故事。他们也是鬼谷子的弟子呢。
苏秦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想在战国时期的乱世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让各国和平相处。他学习了《鬼谷子》中的纵横之术,决定去各国游说。
苏秦先到了秦国,可是秦国的国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苏秦没有灰心,他又去了其他国家。他用自己的口才和智慧,说服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和楚国,让这六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合纵”之策。
苏秦在游说各国的时候,充分利用了《鬼谷子》中的外交智慧。他会根据不同国家的利益、国君的性格来调整自己的游说策略。比如说,在燕国,他强调燕国和赵国联合的必要性,因为燕国比较弱小,如果不和赵国联合,就很容易被赵国或者其他强国吞并。在赵国,他又从赵国的大国地位出发,说明赵国在合纵联盟中的重要性。
张仪呢,他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看到苏秦的“合纵”之策很成功,就想出了一个破解的方法。张仪到秦国做了丞相,他推行“连横”之策。他游说各国,让各国和秦国单独结盟,而不是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张仪在游说的过程中,也运用了《鬼谷子》中的智慧。他会用巧妙的言辞来打动各国的国君。有一次,他游说楚国的时候,用了一个比喻。他说:“秦国就像一只猛虎,楚国如果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就像一群小羊去对抗一只猛虎,肯定是没有胜算的。但是如果楚国和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