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轻微叹息一声:
这般人物, 却没得到一个一展才华的机会,蹉跎半生,倒是可惜了点。
看到后世人如此夸赞,汉武帝心里倒是挺不服气的:
说的好像谁手上没几个能人异士一样!
【在唐朝考上进士, 只是拿到做官的入场券。
要想真正当官,还得通过更高难度的“博学鸿祠科”考试,
或者是去地方官员手下当幕僚。
不服输的刘禹锡选择继续考试,结果轻轻松松拿下。】
对于天赋型选手来说,考试就像吃饭喝水一般再简单不过了。
殊不知,这样的天赋不知道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啊!
【公元795年,24岁的刘禹锡又拿下了吏部特考状元。
在唐朝能集齐进士,博学鸿祠科,吏部取士科三大证书的基本上就是未来的预备宰相。
之后,小刘同志直接空降中央纪检部门副监察御史,年纪轻轻就手握官员考核大权。
但是按照大唐诗人一向的人生规律,诗人做官必要遇坎。】
不是,你们怎么说话的呢,什么叫大唐有名气的诗人大都是仕途不畅?
这个说法很吓人的好不?
咱们大唐人才济济,官场上能写诗会作赋的可多了去了!
不要以偏概全,本官能够爬到如今的地位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贞观朝堂上能文能武的官员心里就特别的不服气了,觉得后世人小儿看轻了他们。
秦汉时期的文臣宰相们,对于大唐诗人留下的大官写不出好诗文刻板印象是十分的不满意。
李斯:你们那看看老夫的代表作啊,不会是有刻碑流传到了后世吗?
张良:文采斐然只是我身上众多 有点之一,因为太过不起眼你们就能直接遗忘了?
一些想着佳作流芳千古的读书人一时间迟疑了:
这个定律不会是针对所有有才气的读书人吧?
不要啊,他们虽然也很想让自己的作品流传千载,可相比之下他们更加希望高官厚禄啊!
像刘禹锡这样牛气的人都没法在官场站稳脚跟,流放23年,那他们呢,还会有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