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借古鉴今 > 第344章 上智部通简卷三(2/3)
郭子仪坦诚化鱼朝恩

    - 背景:郭子仪与鱼朝恩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或潜在的对立关系。

    - 经过:鱼朝恩曾派人挖掘郭子仪父亲的坟墓,郭子仪从泾阳回来后,皇帝将此事告诉他,他却流泪说自己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挖掘别人的坟墓,如今父亲的坟墓被挖,这是上天的惩罚,不是有人和他作对。后来鱼朝恩邀请郭子仪参观章敬寺,有人劝郭子仪带甲兵前往以防不测,郭子仪只带了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问他为什么随从这么少,郭子仪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他,鱼朝恩感动得哭了,从此对郭子仪不再有恶意。

    - 结果:郭子仪以坦诚的态度化解了鱼朝恩的敌意,两人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

    - 解析:郭子仪深知以怨报怨只会使矛盾加剧,以坦诚和大度对待鱼朝恩的恶意,反而让对方心生愧疚,从而化干戈为玉帛,展现了他的高情商和处世智慧。

    《智囊全集》上智部通简卷三的底层逻辑可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具体如下:

    洞察本质

    - 精准剖析动机与形势:卷中人物能深入挖掘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如裴晋公面对印信丢失,能想到是小官为写契券而盗印。在复杂的局势中,他们也能准确判断形势,像高拱在安国亨事件中,不受表面的“叛乱”现象干扰,认清是奸臣挑拨和巡抚处置不当导致的矛盾。

    - 把握关键矛盾与需求:他们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矛盾。诸葛亮平定南中时,明白夷汉之间的信任缺失和资源供给困难是主要问题。同时,也能精准把握各方需求,曹参深知汉初百姓渴望安定、休养生息,所以选择无为而治,不轻易更改萧何定下的法规。

    顺应规律

    -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这些故事中的智者尊重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曹参的无为而治符合汉初社会经济需要恢复的规律,不折腾、不扰民,让社会自然发展。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诸葛亮不设汉吏也是考虑到当时南中地区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民族特点,避免强行推行汉法引发冲突。

    - 因循人性规律:他们深知人性的特点和弱点,并加以利用。裴晋公料定盗印小官会在风声不紧时归还印信,是基于对人性中趋利避害、心存侥幸的认识。宋太宗假装醉酒不追究孔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