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借古鉴今 > 第378章 语智部善言卷一(一)(2/3)
 - 原文:秦与中期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曰:“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秦王因不罪。

    - 译文:秦王与中期争论,被中期驳得无言以对,秦王非常恼怒。中期却不慌不忙地离开。有人替中期向秦王进言说:“中期是个强悍的人,他很幸运遇到了明君,要是遇到夏桀、商纣那样的君主,一定会被杀掉。”秦王听后消了气,没有治中期的罪。

    - 解析:进言者通过将秦王与夏桀、商纣对比,既给秦王台阶下,又让秦王意识到若治中期罪,就会被视为暴君,从而保住了中期,显示出进言者善于利用君主心理的智慧。

    小吏妙对

    - 原文:相传某布政请按台酒。坐间,布政以多子为忧,按君只一子,又忧其寡。吏在傍云:“子好不须多。”布政闻之,因谓曰:“我多子,汝又云何?”答曰:“子好不愁多。”二公大称赞,共汲引之。

    - 译文:传说有个布政使宴请按台大人。席间,布政使为自己儿子太多而忧愁,按台大人只有一个儿子,却在担忧儿子太少。陪酒的小吏随口说道:“好儿子不用那么多。”布政使听后,就问他:“我儿子多,你又该怎么说?”小吏回答道:“好儿子多了还有什么好忧愁的呢?”布政使和按台大人听了都大为赞赏,共同提拔了他。

    - 解析:小吏的话巧妙地迎合了两人的心理,既安慰了按台大人,又夸赞了布政使的儿子,让两人都很高兴,展现出小吏善于察言观色、言辞巧妙的特点。

    《智囊·语智部·善言卷》中典故的底层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洞察人心:故事中的人物大多能敏锐地察觉到对方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如东方朔知道汉武帝对奶妈有感情,简雍明白刘备重视仁德形象,所以能根据对方的心理来组织言辞,达到目的。

    - 巧妙类比:通过将复杂或敏感的问题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类比,让对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观点。像晏子用古代圣明君王肢解人从何处下刀类比景公随意施刑的不合理;简雍以男女有行淫器具未必行淫类比有酿酒器具未必酿酒,使君主在类比中认识到自己决策的不当。

    - 委婉含蓄:为了避免直接冒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