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最基础的考题。
一般题目不算复杂,但涵盖了儒家经典中核心的义理,既要谈经义,更要联系实际,主要考验学生的理解力和文字功底。
而时事论文,一般会围绕地方政务遇到的问题出一道策问,学生需结合经典与实际论述观点,考验学以致用的能力。
毕竟相对于童生,秀才下一步就是举人,考上举人,回到当地,是可以辅助知县治理当地,例如当地的主簿、县丞都是本地的举人担任。
即便没有担任官职,但依旧可以协助官府处理地方事务。
这时候就要涉及实事,主要是民生和法治问题,例如遇上旱灾,井渠干涸,如何解决水源的问题?亦或是雨季洪水泛滥,又该如何解决,还有商税改革等等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
至于诗文创作,与其说表现人的才华,但更突出的是一个人情感问题。
好的诗,一定是情感丰富的,领悟很深,有感而发的。
这需要观察能力、领悟能力和阅历。
所以要多四处走动,多看万物,多看书,多思考。
当准备考试时,四周寂静无声,唯有窗外偶尔传来一声鸟鸣,显得格外清幽而紧张。
答题纸依次发下来,从前往往后依次传下来。
待都拿到答题纸后,教官才将题目告诉众人。
这次月考的题目是:《大学》八目之序,何以为学之纲纪?
望着题目,林向安静静地思考,《大学》有“三纲八目”的说法。
这里的三纲是指:“明德”、“亲民”、“至善”,并不是古代伦理文化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
而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际上,《大学》是可以看作是四纲、七证、八目,当然这是林向安从藏书阁的一本无名注解书上得到的启发,和主流思想有区别。
所谓的四纲,在三纲之前,还有一个“大道”,道为首纲。
《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句话就是指的‘大道’或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