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得不提孔儒思想起源,是在春秋末期、战国先期的阶段,当时本来就是儒、道并不分家的一个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百花齐放。
当时的诸子百家之说,也都是标榜一个“道”字,作定点。
任何着作,若是撇开着作者的背景去谈,免不得误解。
流传的很多儒家思想,都是被统治者们故意曲解,为了方便教化治理百姓。
《大学》作者是曾子,他是孔子的学生,孔门七十二贤中,他是传承儒家道统心法的中坚分子。
而七证是在四纲之后,是求证大道的学养步骤,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
之后才是八目,是“亲民”的实际学问和修养。
百花齐放的年代,思想是会有碰撞的,然而诸子百家独尊儒术后,大大限制的了人的思想。
也得亏林向安是有成熟的思想,才能理解那本书上的思想。
也是古代科举读书后,林向安才了解的孔儒思想。
在当时社会,只有几百万人口,其中孔子门下就有三千弟子,个个都是当时各国的精英,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
他明明可以拿到权位的可能,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但他选择了做学问,寂寞凄凉了一生。
一直到五百年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大大抬头,兴起的。
四书一直强调的学问,就是引导人做人做事,若一个人文盲,他做人做事好,也可以说他学问好。
林向安叹了口气,随即摒除杂念,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第一句:“《大学》之八目,纲纪学问之序也,格物为始,知行合一,方能诚意正心,进而治国平天下”
坐在林向安旁边的陆肖皱着眉头,用手指轻轻敲击案几,似乎还未理清答题方向,看着林向安奋笔疾书,有些嫉妒。
又看到旁边的邱焕也已提笔疾书,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他心里又急又躁,无法冷静,只好硬着头皮作答。
室内的气氛愈发凝重,时不时传来同窗们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林向安将文章写到一半时忽然停笔,眉头轻蹙。
发现自己在论述“格物致知”时,言辞稍显单薄,便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