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212章 乡试(六)(1/4)
    第212章 乡试(六)

    第三场考试以策问为主,共五道题。

    涵盖经史、时务与治国方略,考察考生的治国理政思维。

    策问本质上是一种围绕国家治理展开的论述题。

    要求考生能够引经据典,结合现实,提出可行的对策。

    经史策问侧重历史事件或儒家经典,探讨治国之道;

    时务策问则针对当下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要求考生提出具体方略;

    而综合策问则是结合经史与现实的综合性考题。

    考试难度不亚于前两场考试。

    不过,对于经历了两场鏖战的考生而言,这已是最后一关,心理负担相对轻松些。

    然而,当林向安看到考题时,不禁苦笑摇头。

    不知这次乡试的考官究竟是什么脑回路,竟又出了一道让人哭笑不得的题目——

    其中一题目:《诗经》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今有司库粮频遭鼠耗,或言‘以猫治鼠’,然猫亦偷鱼,何以两全?

    这道题借“猫鼠”之争,巧妙引申至治国议题。

    出自《诗经·魏风·硕鼠》。

    这“硕鼠”本指贪婪的剥削者,寓意资源被不正当消耗,引发百姓不满。

    表面上,考题探讨的是粮库鼠患问题:粮食屡遭鼠害,有人提议以猫治鼠,但猫亦偷食鱼,防鼠的同时可能引发新的损失,陷入两难境地。

    但文人向来含蓄,擅长隐喻,所谓“指桑骂槐”,这题实则别有深意。

    “硕鼠”象征贪官污吏,而“猫”则影射监察机构。

    治理腐败者(鼠),需要监察(猫),可若监察者本身亦贪,岂不引发新的问题?

    考题的关键,便是如何设计制度,使“治鼠者”不变成“新鼠”。

    如何防止监察体系本身的腐败。

    这不仅是考场上的命题,也是现实政治中的永恒课题。

    在林向安看来,这是无解的。

    无论如何设计制度,其核心终究在于“人”。

    如果治理者自身不端,任何约束机制都可能形同虚设。

    虽然这样想,但万万不能这样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