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求“做人的学问”,既然谈治国,便绕不开孔孟的儒家思想。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官员的道德修养,以君子之风引领庶民。
由此,可从经典中溯源,借古论今。
首先可以历史借鉴:《周礼》中的治理体系。
《周礼·秋官·穴氏》有云:掌攻蛰兽,各以其物火之。
古代专设官职负责捕兽,古人已认识到对害兽需要专门治理。
这可类比为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以监督官员的廉洁。
但《周礼》并未解决“治兽者亦贪”的问题,即如何防止监察者自身的腐败。
那么理想与现实:就需要儒家的道德约束,再结合法家的制度设计。
儒家主张官员应修身齐家,进而推及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教化,以君子治理小人。
然而,仅靠道德约束并不足够,必须辅以制度上的约束,否则“猫”久而久之也会变成“鼠”。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官”,认为制度才是防止腐败的根本。
商鞅变法便是一例,利用严刑峻法来确保官员不敢贪腐。
然而,过于刚硬的法律也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甚至形成权力滥用的新问题。
那么能够实可行之策:就是平衡权力,加强监督,结合儒法两家思想。
林向安心中已有腹稿,便开始奋笔疾书,在草稿纸上写下答题思路,然后再引经据典一步步推导。
这一天,林向安答题到深夜。
两根蜡烛燃尽,号舍内陷入一片黑暗,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准备歇息一下。
连续数日的紧张考试,让他的精神绷得极紧,此刻一沾枕头便沉入浅眠。
迷迷糊糊间,他忽然听到细微的动静,微微睁眼,发现隔壁号舍透出一丝微弱的烛光。
林向安心想,许是那人奋战至深夜,仍在誊写答案,便没有放在心上。
正当他即将再次入睡时,突如其来的呵斥声划破夜色——
“大胆,竟然夹带!”
紧接着,脚步声混着兵器撞击的响动传来,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来人,把人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