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剃度出家后,仍然不愿意去管那些繁琐的事务。只一心沉浸在师父留下的四十九根金针之中。
然而,时至今日,济明大师的这桩事,倘若交由座下弟子接任,恐怕难以稳住封磬及岑羽裳两人。倘若他们心怀不轨而来,鉴于他们与济明大师的纠葛,处理起来怕是棘手至极。如此看来,确实唯有自己才是最为合适的不二人选。
“和尚,我也认为唯有你方可接任方丈。你切莫再偷懒了,也该为普渡寺略尽绵薄之力了。”李莲花的话语,犹如一把利剑,将无了和尚从沉思的深渊中猛地拉了回来。
无了和尚望向李莲花,手中捻着佛珠,刚要开口。“我知晓你心中所想,但你好歹也是普渡寺之人,如今普渡寺深陷危难,急需你挺身而出,你岂可因那四十九根金针,便将你师兄的嘱托弃之如敝履……”
普智和尚闻听此言,抬起头来,欲为无了和尚解围,“师叔绝非如此之人。”
无了和尚眉头紧蹙,凝视着李莲花:“李施主,贫僧并非……”
“我知道你所顾虑之事。你曾深陷绿林,又是半路出家。然而,佛门不是讲究四大皆空吗?你又何必对过去耿耿于怀呢?你若是此刻对普渡寺置之不理,对济明大师的遗愿视若无睹,你将来又有何颜面去九泉之下再见济明大师呢。”
李莲花的这番话,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无了和尚的心上。他的过往,除了普渡寺内的高僧外,鲜为人知,更遑论像李莲花这样的局外人了。他惊诧于李莲花怎会知晓他的来历,更惊诧于李莲花是如何洞悉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的。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李莲花,妄图透过这双澄净的眸子,窥探到他内心的深处,寻觅到答案。
当李相夷再次来到普渡寺见到李莲花时,他正参与济明大师的荼毗仪式。依据寺里规矩,荼毗仪式须有寺内得道高僧方可主持。所以无了和尚在前,身后跟着普智、普神和普慧三位和尚,率领普渡寺众僧诵经念佛。而在更后方,则是一群香客,李莲花静静地站在最后一排,抬头间偶然瞥见封磬也在其中。
突然间,旁边出现了一个白色身影,李相夷凑近李莲花耳边轻声问道:“这两天你去了哪里?而且你是如何说服无了那个和尚担任普渡寺的方丈,又如何收服那三个小和尚的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