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提示立即出现!
等于是……
代码指南针。
只要讲清楚想去南方,迈步随意朝一个方向走,如果走错了,指南针就会精确提示:“应当左转132度。”
这能力以前用来改bug、找问题,现在发现,写新功能才是王道!
写完主逻辑,王霁继续丰富细节。
哒哒哒哒哒哒——
又一行注释在屏幕出现:
“本方法将hyper集群cpu\/内存\/系统盘监控、v信息作为参考,选出适合迁移的源hyper v和目标hyper。”
接着是代码:
def t_drs_rebance_pair(urce_hyper_id):
hyper = t_hyper_(urce_hyper_id)
pce_group_id = hyper[&34;pce_group&34;]
cster_cpu_data = t_putg_nodes_cpu_onitor_data(pce_group_id)
……
代码样例完成,红点再次出现。
又是详细的缺陷描述:
“只考虑了安置组级别,未考虑独立设置的非drs计算节点……”
“未考虑观察队列的待调度v,调度策略不够合理……”
“调度选择目标用贪心算法不合理,应使用动态规划算法……”
指尖像在跳舞。
最初的代码编辑器是空白。
开始有了注释、
有了手敲样例代码、
再加上ai建议代码、
根据提示得到修改代码……
早上9点半开始,一直到下午2点,整个drs功能开发完成!
在ai帮助下,王霁用半个小时写好测试脚本,在开发环境刷代码……
4点钟,自动化测试通过!
触发迁移场景正常!
迁移后功能正常!
王霁在系统提交了测试任务。
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