晰可见,却又与竹子浑然一体,仿佛是竹子自己长出来的文字。
&34;沿途的竹子上都刻有不同的诗句,&34;一位路过的导游向他们解释,&34;一共有一百零八首关于竹的古诗,象征一百零八位竹林隐士。&34;
&34;太有文化底蕴了,&34;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教师模样的男子赞叹道,他正带着一群学生参观,&34;孩子们,这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你们每人找一首诗,回去写一篇感想。&34;
学生们顿时散开,在竹林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诗句,欢声笑语回荡在竹林间。
一家人边走边寻找竹子上的诗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将近五百米。前方出现了一座六角凉亭,亭子建在小山坡上,视野开阔。亭子的檐角微微翘起,顶部是青灰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亭内设有石凳,几位游客正在那里休息。
&34;每五百米就有一处这样的凉亭,&34;李先生看着导览图说,&34;设计得真是周到。&34;
&34;不仅周到,而且每个凉亭都有不同的主题,&34;一位正在凉亭里喝茶的老者说道,他看起来像是个退休的文化工作者,&34;这座叫&39;听竹亭&39;,下一座叫&39;观溪亭&39;,再下一座叫&39;赏花亭&39;每座亭子都与周围的景观相呼应。&34;
他们登上凉亭,小芳立刻跑到亭子边缘,俯瞰下方的景色。从这个角度看,刚才走过的石板路如同一条玉带,蜿蜒在翠绿的竹海中。远处,长陵车阁的琉璃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34;爸爸,那是什么声音?&34;小军突然问道。
大家静下来倾听,隐约可以听到水流的声音。
&34;应该是前面的溪流,&34;李先生说,&34;我们继续走吧。&34;
&34;我特意选择步行而不是坐观光车,就是为了能慢慢欣赏这些美景,&34;一位穿着运动装的年轻女子说道,她手持一根登山杖,看起来是个徒步爱好者,&34;现代人总是太匆忙,难得有机会放慢脚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34;
离开凉亭,步道的风格开始变化。石板路逐渐过渡为木栈道,木板之间留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