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饿死。那么同样的道理,康熙爱红薯土豆,底下官员百姓是不是也会跟风尝尝?”
“这需求多了,还不得一夜京城土豆红薯贵?”
“意识到有利可图了,自然种的就越来越多。到时候就算价格下跌,那也还有产量优势呀!”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
用不了几年,土豆红薯跟玉米花就能开遍大清。
康熙受教拱手,又道了一回谢。
稍后大锅开了,各色红薯土豆做法都得了,康熙还真亲身上阵来了个帝王爱土豆红薯现场版。
有幸能与帝王同时的官员百姓们也确实很激动。
期间不少文武官员还即兴写诗作赋,歌颂康熙仁德,爱民如子。
专门写给官员的邸报上还记录了这一盛况。
附带着土豆玉米的高产,土法化肥的奇效。
那辞藻之华丽,语气之夸张,让如意看得唇角微抽:“果然,能在官场出人头地的,都得拍得一手好龙屁。啧啧,瞧瞧这迂回婉转的各种花式夸!不过……”
如意轻拍了下自己脑门儿:“这一天忙忙碌碌的,都把这事给忘了。写诗、写话本子算什么呀,想要快速传播消息,制造与掌握舆论方向,那还得是办报纸呀!”
“报纸?”康熙挑眉:“您的意思,是办一个如邸报般,面向普罗大众的……民报?”
如意点头:“聪明,就是这样。”
“呐,我知道你原本的想法与顾虑,但是我在下面看了那么多年,事实已经证明你那想法是行不通的。不但行不通,还会因为过度愚民、百姓思想僵化而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落后。”
提起这茬,康熙就有些羞窘。
毕竟王朝末年虽都难免民生凋敝,动乱四起。可……
晚清……
想想那些屈辱和悲惨,康熙就立即抛开所有迟疑。着人将诸皇子赶紧叫到乾清宫,说有要事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