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征收田税的官吏,可不会管你收成如何,该交的粮食一粒是也不能少。
所以,现在家里的每一粒粮食都弥足珍贵,李家村的人早就过上了早晚两顿野菜汤的日子,饿得眼睛直冒绿光。
若是在往年,周边几个村子的光景都差不多,甚至小石村人多地少,许多人家里的存粮还没有自己多,日子过得都不如自己,谁也没有其他的想法。
当小石村建酿酒坊的消息传到李家村的时候,当时就有人坐不住了。
酿酒,可是需要白花花的粮食!
小石村建酿酒坊,说明小石村根本就不缺粮食。
一时之间,与小石村有姻亲关系的人家就起了别样的心思。
去借粮!
女儿家不缺粮,借一点给娘家过冬,没问题吧?
总不能看着爹娘在家忍饥挨饿吧。
媳妇儿是小石村的,娘家有余粮,回去借一点,很合理吧?
身为父母,接济一下自家孩子理所应当。
如此想法,不止是在李家村,也同样在周边几个村子里产生。
谁叫他们本就离得近,几个村子里儿孙与小石村有姻亲关系的人不少。
于是,小石村就出现了奇怪的一幕。
很多年不曾出现的娘家人,打着看望闺女的名义来,感慨女儿生活不错之余,提出了借粮。
多年不归家的外嫁女,借着看望父母的名头回家来,一顿哭诉之后,想要借些粮食度饥荒。
一开始,小石村的人并未警觉,即便心里不愿,却抹不下面子拒绝,一番斟酌之后,多多少少借出去了一些粮食。
而且,如今的小石村家家户户确实有一些存粮。
然而,借出去的粮食就像撒出去的糖粒,引来了更多的人上门借粮。
今日,是亲姑姑来拜祭老头子,感叹生活不易,家里的小孙子不能受苦,要借点粮食养养。
明日,是亲舅舅来看外甥女,表弟还小,眼看着就要饿死了,借点粮吧。
后日,又是什么亲戚来借粮
一来二去,小石村的村民惊恐的发现,来借粮的亲戚越来越多,一些长年不来往的亲戚,居然借着各种名义上门借粮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