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言论。
陈晓脚步猛地顿住,眼中满是震撼。他轻轻推开窗户,探身而入,目光灼灼地看向柳云舒,问道:“少年,你方才所言,可是自己的见解?”
柳云舒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了一跳,忙不迭行礼:“学生柳云舒,见过先生。方才言语确是学生有感而发。”柳云舒心中虽有些发虚,但还是硬着头皮应下。
陈晓微微点头,眼中赞赏之意更浓:“小小年纪,竟有这般胸怀与见识,实乃难得。”他转头看向孙夫子,笑道:“老孙,你这是从何处寻得这般璞玉?”孙夫子哈哈一笑,将柳云舒受李夫子举荐前来之事,简要告知陈晓。
陈晓听闻,兴致更浓,又与柳云舒探讨起诸多学问,柳云舒心中忐忑,却也只能打起精神,凭借所知谨慎应对。
要说陈晓与孙夫子的渊源,那可是由来已久。二人自幼同窗,一同在书馆求学,情谊深厚。陈晓天赋异禀又勤奋刻苦,年纪轻轻便在前朝高中状元。奈何逢战乱纷起,他选择独善其身,暂避锋芒。
孙夫子虽仅有秀才之名,却也不容小觑。他对学问见解独到,并不输于陈晓。只是早年因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之事,致使他在科考之路止步不前。加之岁月流转,如今年事已高,更是无法再投身科考。
陈晓自然也认识李夫子,只是相较与孙夫子的至交情谊,他与李夫子的关系就稍显平淡。他们同在学术之途前行,彼此知晓对方声名,偶有交集,却不像与孙夫子这般,能毫无保留地探讨学问,纵论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