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定位设备故障时,他盯着屏幕上闪烁的红色预警,喃喃自语:\"原来这些代码真的能说话。\"
真正的攻坚战役在研发环节打响。李绍文的团队要将三十年积累的工艺数据转化为可训练的数字模型,这意味着要拆解上万份纸质图纸,重构整个技术知识库。老工程师们起初将图纸锁在保险柜里,视若珍宝。李绍文没有强求,而是带着年轻团队用3d扫描技术还原了一台1990年代的经典设备,当全息投影中旋转的机械结构与记忆完全重合时,老专家们主动打开了尘封的资料柜。
转型的阵痛无处不在。财务部门抱怨新系统的预算审批流程过于复杂,销售团队质疑客户数据画像的准确性,就连食堂的订餐系统升级都引发了员工的抱怨。但李阳坚持每周召开\"转型吐槽大会\",将问题分门别类,由高管认领解决。当员工发现自己提出的\"移动端审批简化方案\"被采纳时,抵触情绪开始悄然转变。
半年后,首个数字化成果惊艳亮相。智能工厂的数字孪生系统上线当天,李阳邀请所有老员工戴上vr眼镜。当他们\"走进\"虚拟车间,看着自己亲手设计的设备在数字世界里完美运转,有人忍不住落泪。老周抚摸着虚拟操作面板,声音哽咽:\"原来我们的经验,真的能变成数字时代的语言。\"
在转型总结大会上,李晓然展示了一组数据:生产效率提升43,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8,研发创新速度提高200。更令人振奋的是,老员工主导的\"设备健康管理算法\"获得了国家专利。李阳望着台下激动的人群,想起硅谷之行时看到的那句话:\"技术革命不是要埋葬经验,而是让经验焕发新生。\"
散会后,李阳独自走进老机房。空荡荡的房间里,退役的服务器整齐排列,如同数字时代的纪念碑。他轻轻擦拭着一台斑驳的主机,上面还贴着老周当年手写的\"小心轻放\"字条。手机震动,传来新系统成功抵御黑客攻击的警报——这是数字化转型后的第17次胜利。窗外,黄浦江的夜船鸣响汽笛,载着这家完成蜕变的企业,驶向更辽阔的数字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