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按时交付时,客户发来的验收报告里特别提到:\"这种跨代际的协作智慧,是我们选择贵公司的关键。\"
在年度人才工作会议上,李阳展示了一组亮眼的数据:核心人才流失率从18降至6,内部培养的中层干部占比提升至73,更有32名年轻员工通过\"创新孵化计划\"成为项目负责人。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与员工交流的点滴:食堂里与实习生共餐的对话、实验室里和工程师争论的细节、甚至某次在电梯间听到的新人吐槽。\"人才不是数字,\"他合上本子,\"是一个个有温度、有梦想的个体。\"
最动人的场景发生在新员工入职仪式上。当老员工为新人佩戴工牌时,背景音里响起不同年代的入职宣誓录音。1990年代的誓言里带着创业的激情,2000年代的承诺中蕴含着数字化的决心,而此刻的新人举起右手,声音里多了份全球化的自信。李阳站在队列后方,看着阳光透过穹顶洒在年轻人的脸上,突然想起自己二十年前在雅加达仓库里,对着星空许下的人才梦想。
\"李总,这是今年的校招录取名单。\"hr总监递来文件,名单上不仅有工程专业的尖子生,还有社会学、设计学的跨界人才。李阳点点头,在\"创新人才基金\"申请表上签下名字。窗外,校园里的梧桐叶正纷纷扬扬落下,他知道,这些带着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将为企业注入多元的基因,如同不同的色彩碰撞出绚烂的画卷。
这场人才梯队的升级,本质是一场关于\"人\"的革命。李阳在给全体员工的信中写道:\"我们从不培养"听话的齿轮",而是要造就"会思考的引擎"。当每个岗位都能成为梦想的支点,当每次创新都能获得闪耀的舞台,我们便拥有了穿越周期的核心力量。\"信的末尾,是他亲手画的简笔画——老技工与年轻工程师并肩而立,共同转动着象征企业的金色齿轮,齿轮缝隙间,绽放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