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闭幕后,上海的深秋多了几分凝重。李阳坐在集团战略会议室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摊开在桌面,\"全球制造业碳排放占比31\"的黑体字刺得人眼眶发酸。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望向窗外正在拆除烟囱的老厂区——那曾是企业的骄傲,如今却成了需要割舍的过去。
\"我们要做的不是环保秀,而是生死攸关的转型。\"在全员动员大会上,李阳身后的屏幕切换成两组对比画面:一边是东南亚工厂浓烟滚滚的烟囱,一边是北欧竞争对手的光伏智能车间。\"三年前,我们靠风险管理抵御了金融危机;今天,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赢得未来。\"他的声音里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碳中和目标,提前到2012年实现。\"
质疑声首先从董事会爆发。财务总监推了推眼镜,指尖敲打着成本测算表:\"更换节能设备需要投入8个亿,相当于全年利润的40!\"老股东陈叔拍着桌子反对:\"环保是政府的事,企业瞎凑什么热闹?\"李阳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带着团队走访了获得碳关税豁免的欧洲客户工厂。当看到对方用生物质燃料驱动的生产线时,陈叔望着自己锃亮的皮鞋,突然低声说:\"也许我们真的落后了。\"
转型从生产线的\"心脏\"——能源系统开始。李绍文的团队设计出\"光伏-储能-智能微网\"三位一体方案,在屋顶铺设的光伏板不仅能满足工厂60的用电需求,多余电能还能并入电网。为了说服老技工接受新设备,李阳带着他们参观了德国的零碳工厂,当看到机械臂用风力发电进行精密焊接时,老张忍不住伸手触摸冰冷的金属外壳:\"原来环保和效率真的能兼得。\"
员工的环保意识培养成了攻坚重点。集团开设\"绿色工匠学院\",老技工们学习如何通过工艺优化减少材料浪费,年轻工程师则钻研废弃设备的再制造技术。在一次\"变废为宝\"创意大赛中,食堂大厨老陈用废旧齿轮制作的艺术装置竟登上了《时代》周刊,标题是\"中国制造业的绿色美学\"。更令人惊喜的是,保洁阿姨王姐发明的\"环保清洁积分系统\",让办公用品消耗降低了37。
面对供应链的阻力,李阳发起\"绿色共生计划\"。他亲自飞往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