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他的手指敲了敲泛黄的照片,\"记住,市场不会给你准备时间。\"
最激烈的交锋出现在关于智能设备生产线的去留问题上。生产部老主管拍着桌子:\"那是我们斥资10亿建成的自动化产线,投产还不到两年!\"李阳却调出一段尘封的录像:1993年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他亲自抡起大锤砸向锈迹斑斑的机床,飞溅的铁屑中,年轻员工们惊愕又振奋的表情清晰可见。\"当年那台机床的造价,相当于现在的2000万。\"他的声音低沉却坚定,\"但如果我们抱着"沉没成本"不放,就永远无法拥抱量子计算时代。\"
会议持续到凌晨。当全息投影展示出最新的转型方案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关闭三条传统生产线,将资源集中投入量子芯片研发;用区块链技术重构供应链体系;在元宇宙中搭建虚拟展厅这些大胆的决策,像极了当年那个在债务危机中破局的年轻人。
散会后,李阳独自留在会议室。月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斑驳的剪报上,1993年那个站在工厂废墟前的自己,与2020年鬓角染霜的身影渐渐重叠。手机震动,收到李晓然的消息:\"爸,我刚看了您当年的转型日记,突然明白为什么您总说"最大的风险是不冒险"。\"他笑着回复:\"去看看仓库里那把生锈的铁锤,它比任何财务报表都更懂企业的生存法则。\"
窗外,黄浦江的夜船鸣响汽笛,载着这座城市的故事缓缓前行。李阳将剪报重新整理好,每一张泛黄的纸张里,都藏着企业穿越市场浪潮的密码——那是敢于向过去告别的勇气,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的智慧,更是永远保持变革的决心。这些在危机中淬炼出的生存哲学,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企业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驶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