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在各地兴办学堂,那我大明日后必定人才济济,只是这办学需诸多准备,场地、师资、书籍等等,样样都得考虑周全呐。”
朱宇微微点头,看向礼部尚书说道:
“礼部尚书所言甚是,这场地嘛,本公子想着,可先利用各地闲置的官舍或是庙宇道观,稍加修缮,便可作为学堂之用,如此也能节省些开支。
只是这师资,倒真是个难题,诸位大人可有良策?”
这时,一位掌管国子监事务的大臣站了出来,恭敬地禀报道:
“大公子,殿下,依下官之见,可从国子监选拔一批才学出众、品德优良的学子,派往各地任教,他们皆是经过国子监的悉心培养,学识方面定然是够的,而且年轻人有朝气,也能更好地教导那些孩童。
另外,也可在各地招募一些当地的宿儒,这些人在当地颇有声望,对当地的情况也熟悉,两相配合,或能解这师资之困。”
朱标听了,面露赞许之色,说道:
“此计甚好,不过这选拔之事,还得严格把控,务必选出品行端正、学识扎实之人,切不可敷衍了事。那书籍方面,又该如何是好呢?”
户部尚书皱了皱眉头,出列说道:
“殿下,这书籍可是个大问题呀。
如今要在多地办学,所需书籍数量庞大,若要重新刊印,耗费的钱粮可不是小数目,户部虽有些许积蓄,可还要顾及其他诸多事务,怕是一时难以支撑啊。”
朱标手抚下巴,思索片刻后说道:
“户部尚书,本太子明白你的难处,这书籍之事,咱们可以双管齐下。
一方面,召集各地的书局工坊,让他们加紧刊印一些基础的启蒙读物,朝廷可给予适当补贴,鼓励他们多印;
另一方面,发动各地的富户乡绅,鼓励他们捐赠家中所藏书籍,对于捐赠踊跃者,朝廷可给予嘉奖,如此或能缓解书籍匮乏之困。”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觉得太子这办法颇为周全。
商议完大致策略后,朱标又道:
“此事关乎我大明根基,需得有专人负责统筹,诸位觉得谁可担此重任呢?”
朝堂上一时陷入沉默,众人都在思索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