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夫子一样,有好多学问。”
朱标听了,哈哈大笑,摸了摸小虎的头,说道:“好啊,小虎,那你可得好好读书,将来为咱大明做贡献呀。”
朱宇也在一旁看着这些孩童,心中满是感慨,对朱标说道:“二弟,看着这些孩子如此认真地读书,我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的希望啊,这学堂办得真是太值了。”
朱标站起身来,对夫子说道:“夫子,你辛苦了,这些孩子可都是咱大明的宝贝,你要用心教导他们,若有什么难处,可告知当地官府,朝廷定会支持的。”
夫子赶忙回道:“多谢殿下关心,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朝廷所望。”
从学堂出来后,朱标和朱宇又去查看了学堂的其他设施,如藏书阁、学子们休息的地方等等,每一处都看得很仔细,不时还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朱标对朱宇说道:“兄长,这学堂虽是初办,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咱们得让人多留意,多听听夫子和学子们的意见,争取把这学堂越办越好啊。”
朱宇点头道:“二弟说得对,这教育之事,可不能有丝毫懈怠,关乎着大明的千秋万代呢。”
然而,这兴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学堂在更多地方设立,一些问题也渐渐浮现出来。
有的地方官员对这学堂之事并不上心,觉得这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儿,在拨划场地、物资等方面拖拖拉拉,导致学堂的建设进度缓慢。
还有些偏远地区,师资实在匮乏,即便从国子监派去了学子,可还是不够用,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
朱宇得知这些情况后,十分气愤,在议事厅中对着一众大臣说道:
“诸位,本公子听闻如今各地学堂兴办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可都是关乎我大明未来的大事,怎能如此敷衍了事?
那些地方官员若再这般懈怠,朝廷定不轻饶!
还有这师资不足之事,礼部需再想办法,尽快补充,绝不能让那些孩童们没有好的夫子教导。”
礼部尚书面露难色,说道:“大公子,下官已经尽力在调配了,可这人才培养也需时日呀,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了。”
朱标皱了皱眉头,说道:
“礼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