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道:“兄长说得对,咱们可以召集各地工坊的匠人们,让他们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如何改进工艺,朝廷也可以给予一些奖励,鼓励创新嘛。”
两人说干就干,很快便召集了京城以及周边地区的工坊匠人齐聚一堂。
朱宇站在台上,看着台下众多的匠人,拱手行礼后说道:
“诸位师傅,大家都知道,如今咱们大明的海外贸易日益兴盛,对工坊所产的货物需求量极大呀。
咱们得抓住这个机会,把咱们的丝绸织得更精美,瓷器烧得更精致,产量也得提上去,这样才能赚更多的银子,让大家的日子都好过起来,也让大明更加繁荣。
大家若是有什么好的想法、改进的工艺,都可以说一说呀。”
一位老丝绸匠人站出来,说道:“大公子,咱这丝绸要想更精美,得在丝线的选材和染色上下功夫呀。
我前些日子试了试,用一种新的植物染料,染出来的颜色格外鲜艳且持久,就是这植物不太好找,若是能大面积种植,那丝绸的色泽就能提升一大截了。”
朱宇眼睛一亮,说道:“老丈,这可是个好法子呀,您说说这植物叫什么,咱们可以安排人去试着种植呀。”
老匠人说出了植物的名字,朱宇赶忙让人记下来,又说道:
“诸位师傅,像老丈这样肯钻研、有创新的做法,朝廷是大力支持的,往后若是有好的工艺改进,能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朝廷定会给予重奖呀,大家都要积极开动脑筋啊。”
众人听了,纷纷响应,现场气氛热烈,匠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各种改进工艺的办法。
而朱标则负责去督促各地官府修缮道路,他来到一处县衙,对县令说道:
“刘县令,这道路可是关乎着货物运输的命脉,如今海外贸易发展,货物往来频繁,你们这儿的道路可得尽快修缮完善,若是耽误了贸易,那可是失职之罪。”
刘县令赶忙回道:“太子殿下,下官明白,只是这修缮道路需要不少银子和人力呀,下官实在是有些为难。”
朱标皱了皱眉头,说道:“银子方面,朝廷会根据情况适当拨付一些,你也要发动当地的百姓,让大家出份力,共同把道路修好,这可是造福一方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