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酱,小i的声音再度响起:“接下来,我将带大家深入了解月球地下共享城的运作机制。整个共享城由多个六边形模块构成,每个六边形的角上,都坐落着一座科研项目小镇。”
我们乘坐飞行器,很快抵达了一座科研小镇。小镇里,浓厚的科研氛围扑面而来。在一间宽敞的科研室内,天文学家们正围在巨大的银河系3d虚拟构造图前,激烈地讨论着。复杂的线条和闪烁的光点在构造图上交织,仿佛将整个宇宙浓缩于此。
小i引领我们走近,介绍道:“他们正在探讨银河系中心黑洞对太阳系奥尔特星云的潮汐作用。”我凝视着3d图中那片神秘的奥尔特星云区域,小i适时开启讲解:“奥尔特星云距离太阳极为遥远,受银河系中心黑洞引力和其他恒星引力的综合影响,就像被无形的大手拉扯。这种潮汐作用会导致奥尔特星云内的彗星轨道发生变化,原本稳定的运行轨迹可能被打乱,进而进入内太阳系。”
我不禁好奇,问道:“为什么要测算未来可能进入内太阳系的奥尔特彗星轨迹呢?”小i眨了眨虚拟界面上灵动的大眼睛,解释道:“我们的太阳系星际物流飞船,此刻正在执行开采柯伊伯带小行星陨石的任务。这些突然闯入内太阳系的彗星,可能与物流飞船发生碰撞,对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和资源开采运输任务构成严重威胁。测算彗星轨迹,便能提前预测风险,及时调整飞船航线。”
这时,同行的一位同学举手提问:“柯伊伯带距离月球有多远?”小i迅速调出数据,在我们的3d虚拟操作界面上展示出一条蜿蜒的星际路线,耐心解答:“柯伊伯带处于太阳系边缘,距离月球平均约30至55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换算过来,大概是数十亿公里。”
又有同学紧接着追问:“距离如此遥远,如何与飞船上的宇航员保持沟通呢?”小i的界面上瞬间浮现出一个动态的星际通信模型,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解:“这就得依靠我们的暗能量量子通信系统啦!在介绍它之前,得先讲讲传统通信的局限。常规的电磁波通信,虽然在地球和近地轨道通信中表现出色,但在星际长距离传输时,信号会因星际尘埃、等离子体的吸收与散射而衰减,就好比声音在嘈杂环境中逐渐变弱,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