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大秦与我们向来交好,如今他们有难,我们理当相助。” 百越部落的首领说道。
东方的岛国则利用其海上运输的优势,运来木材、布料等物资。他们的使者表示:“希望这些物资能帮助大秦的百姓早日重建家园,我们愿与大秦共渡难关。” 这些外交援助不仅缓解了大秦物资短缺的压力,也让大秦百姓感受到了国际间的情谊。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秉持着友好援助的态度。一些对大秦心存嫉妒或觊觎之心的国家,在看到大秦受灾后,虽然表面上表示慰问,但暗地里却在观望,试图寻找机会谋取利益。北方的匈奴部落,除了在边境骚扰外,还向其他国家散布谣言,企图抹黑大秦,降低大秦在国际上的威望。“大秦如今天灾不断,国力大减,已不足为惧。” 匈奴使者在各国之间挑拨离间。
面对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大秦一方面积极接受友好国家的援助,并以各种方式表达感谢,进一步巩固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胡亥亲自写信给各国君主,言辞恳切地表达大秦的感激之情,并承诺在度过难关后,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心怀不轨的国家,大秦保持高度警惕。蒙毅加强边境防御的同时,朝廷也通过外交渠道,向各国澄清事实,揭露匈奴的阴谋。
“我大秦虽遭天灾,但根基稳固,不容他人诋毁和侵犯。” 大秦的外交使者在各国朝堂上坚定地说道。通过这些努力,大秦在艰难的天灾时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援助,还维护了自身的国际形象和地位,让各国看到了大秦的坚韧和决心。
天灾给大秦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困境。救灾和重建所需的巨额资金,使得国库储备迅速减少。粮食、衣物、药品等物资的大量调配,以及基础设施修复、房屋重建等项目的开展,都需要庞大的财政支持。
“陛下,如今国库空虚,救灾和重建资金缺口巨大,若不尽快想办法,恐难以为继。” 财政大臣焦急地向胡亥奏报。
胡亥深知财政问题的严峻性,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决定采取开源节流的方式来缓解财政困境。
在开源方面,朝廷首先鼓励商业发展,尤其是与救灾和重建相关的行业。对于从事建筑材料生产、粮食运输等行业的商人,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商业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