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研发进展缓慢。面对北方匈奴等外敌,大秦虽有庞大军队,但兵器的先进性逐渐落后。缺乏专业人才改进弓弩的射程和精准度,也难以研发出更轻便、坚固的铠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军的战斗力,给国家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文化传播上,科技成果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科技人才不足,新的科技成果难以涌现,文化传播缺少了生动的内容。百姓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局限于传统技艺,不利于科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不足。
13 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缺陷
大秦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存在诸多缺陷。
教育内容上,以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化为主,对科技知识的传授严重不足。学堂中虽有算术等基础课程,但与实际的科技应用脱节。学生们花费大量时间研读经典,却对农业种植技术、手工业制作原理、建筑工程知识等科技内容接触甚少。这种教育内容的偏向,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生产中的科技需求。
教育方式上,注重死记硬背和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学堂中主要通过背诵经典文献来获取知识,很少有机会参与实际的科技操作和实验。例如,在学习水利知识时,学生只是从书本上了解理论,却没有机会到水利工程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导致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此外,人才选拔机制也不利于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选拔官员主要通过察举制,注重品德、文学素养和家族背景,对科技才能的考量几乎没有。这使得许多具有科技天赋和兴趣的人,因选拔机制的限制,无法进入仕途,投身到国家的科技发展事业中。即使在民间,也缺乏对科技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较低,进一步打击了人们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
第二章:探寻科技人才稀缺根源
21 传统观念的禁锢
传统观念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禁锢。
在大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这里的“读书”主要指研读儒家经典,追求仕途功名。人们普遍认为,从事科技工作是“奇技淫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