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社会地位低下。这种观念导致许多有才华的人将精力都投入到经典学习中,期望通过科举或察举进入官场,而对科技知识和技艺不屑一顾。例如,一些家庭即使发现子女对科技有浓厚兴趣,也会极力劝阻,要求他们专注于传统的经学学习,以光宗耀祖。
此外,“重农抑商”政策也间接影响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商业活动被视为末业,受到诸多限制。然而,商业的发展往往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商业的繁荣可以为科技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需求。由于商业发展受限,科技研发缺乏经济动力和市场反馈,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受到破坏。同时,手工业者作为科技传承的重要群体,在“重农抑商”政策下,社会地位不高,其技艺传承面临困境,进一步阻碍了科技人才的培养。
22 经济因素的掣肘
经济因素对科技人才短缺也有着重要影响。
科技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无论是农业科技中的新种子培育、水利设施建设,还是手工业中的新技术研发、新设备制造,都需要耗费巨额资金。然而,大秦的财政主要用于军事开支、基础设施建设和官员俸禄等方面,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使得许多有潜力的科技项目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开展,科技人才也因缺乏资金支持,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经济支持。设立专业的科技学堂、聘请优秀的科技教师、购置实验设备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经济投入不足,科技教育资源匮乏,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科技学习。同时,科技人才的待遇相对较低,无法与从事经学研究或官场任职的人相比。这使得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经济回报高的领域,导致科技人才的流失。
23 教育资源的失衡
教育资源的失衡是科技人才短缺的又一重要原因。
地域上,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咸阳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学堂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学生能够接受到相对全面的教育。而偏远地区的学堂则师资匮乏,教学设备简陋,甚至连基本的教材都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偏远地区的学生很难接触到科技知识,更谈不上培养科技人才。
教育层次上,高等教育资源主要侧重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