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恭敬退下的背影,那笑容中满是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与期许。
然而,随着朱标身影的消失,他脸上的笑容也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凝重。
他缓缓点燃一支烟,闭上双眼,眉头紧紧皱起。
朱元璋对朱标是相当满意的,朱标年仅十九岁,却已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胆魄,竟有勇气担起主导改革这一重任。
这份胆识与魄力,远超同龄人,甚至让那些曾去现代学习过的人都自愧不如。
朱标不仅有勇气,还相当有谋略,将那些从现代归来的人才安排得恰到好处,使得改革能够稳步推进。
在某些方面,朱标比自己做得还要出色,这让朱元璋在欣慰的同时,也对大明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可朱标毕竟年轻,虽然聪慧过人,但有些事情还是考虑不够周全。
眼下湖广局势动荡不安,看似只是一场局部的混乱,朱元璋却凭借着多年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从中察觉到了武将的隐患。
他原本有着周密的计划,打算在未来数月,借助工业延伸出的商业发展,给予武将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此来逐步收拢他们手中的兵权,并合理划分军区,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
但刚刚收到的湖广闹得比河南还要厉害消息,他的心中立刻警铃大作,联想到朝堂之上,武将们竟无一人附和徐达发声支持改革。
这些武将,无论是那些从一开始就一路追随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还是后来归顺的将领,都曾跟着自己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如今大明初定,天下尚未完全太平,他们手中都握着不小的兵权,在军队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一旦有居心叵测之人在其中煽风点火,蛊惑人心,难保他们不会生出异心,做出对朝廷不利的事情。
朱元璋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湖广之乱,这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会不会有武将在暗中推波助澜?
他们是否已经被那些反对改革的势力所拉拢,成为了破坏改革、企图颠覆朝廷的帮凶?
念及此处,他猛地睁开眼睛,眼神中闪过一丝寒芒。
他深知,此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