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被困在自己的想法里走不出来。”
“如果能稍加引导,或许还有转机。\"
从那天起,李浮生开始有意无意地邀请柳明一起品茶论道。
他们常常在书院后山的小亭子里,一壶清茶,几卷诗书,就能聊上大半天。
一个雨天的傍晚,柳明喝得微醺,愤愤不平地对李浮生说:\"我苦读三十余载,自问文章不输当世名家,却屡试不第!”
“那些考官,根本不懂什么是好文章!\"
李浮生给他斟了一杯醒酒茶,缓缓说道:\"上善若水,水能滋养万物而不争。”
“你的才华就像一把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但科场需要的可能不是这样的文章。\"
柳明沉默地喝着茶,眉头紧锁。
李浮生继续道:\"文章就像剑法,可以刚猛,也可以柔和。”
“刚猛的剑法能斩断荆棘,柔和的剑法能化解危机。”
“如果只会一种,岂不是太可惜了?\"
\"可是如果为了科考就改变自己的文风,那我和那些庸俗之人有什么区别?\"柳明不甘心地问。
李浮生回道:\"这不是要你改变本心,而是要懂得灵活变通,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就像高明的医生,遇到怕苦的孩子就用蜜糖调药,遇到不怕苦的大人就直接下猛药。”
“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
柳明沉思良久,最后郑重地向李浮生行了一礼:\"先生这番话,让我茅塞顿开。\"
李浮生暗自点头:\"看来他是真的听进去了。”
“以他的才学,如果能稍加调整,下一科应该会有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柳明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文风。
他仍然保持着深厚的学问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但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考官可能接受的写法。
李浮生经常帮他批阅文章,指出哪些地方可以更圆融,哪些观点可以表达得更委婉。
\"这段论述很有见地,但如果能用更平实的语言来表达,可能会让考官更容易接受。\"
\"这个论点很犀利,但如果能在前面先做些铺垫,就不会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