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的广播声穿透晨雾,\"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与织机的轰鸣交织在一起。沈默轩站在纺织组厂房门口,看着县外贸局的卡车驶进厂区,车身上\"援外物资\"的红漆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王主任陪同着外贸局张科长下车,后者手里挥舞着份文件:\"沈厂长,这是加急订单!东南亚某国急需一批劳保用布,十万米,半个月交货!\"
沈默轩接过订单,扫过\"耐磨、抗菌\"的特殊要求,心中暗暗计算灵泉棉纱的最低使用比例。虎娃不知何时站在身旁,低声说:\"沈叔,抗菌要求可能需要灵泉浓度提升至5。\"少年的指尖在裤兜里划出符文,这是空间内紧急会议的信号。
沈家地下室里,煤油灯将众人的影子投在抗虫松木墙上。沈秀兰展开布料样本:\"外商要求布料密度达到每平方英寸300根纱,普通棉纱根本达不到。\"沈默诚拍着大腿:\"那就多用灵泉纱!大不了把空间的储备全用上!\"虎娃摇头:\"不可,灵泉再生速度跟不上,必须找替代方案。\"
少年从怀里掏出块泛黄的古籍残页:\"沈叔,古籍里提到"灵纱分织术",可以将灵泉纱与普通纱线按特定规律交织,既保证质量又节省灵泉。\"他在桌上摆出棉纱模型,\"每十根普通纱线中嵌入三根灵泉纱,呈三角形分布,这样抗菌效果能维持,密度也能达标。\"
沈默轩盯着模型,突然想起纺织组的老织工刘大娘:\"虎娃,你带几个熟练工今晚进空间,用老织机先试织样本。\"他转向沈秀兰:\"明天你去外贸局,就说我们需要三天时间调整工艺,同时申请增加5的原料损耗指标。\"
空间内,虎娃带着三名核心社员在改良织机前忙碌。灵泉雾气在纱线间流转,少年手持符文木梳,按照古籍记载的规律梳理纱线,每梳一次,灵泉纱线就自动嵌入普通纱线之间。当第一匹试验布下线时,虎娃用灵泉试纸检测,抗菌率达到92,远超外商要求。
\"虎娃,\"社员张大娘摸着布料,\"这纹路咋跟俺们老家的"三角纹"一模一样?\"少年心中一动:\"大娘,这就叫"劳动人民的智慧",您就说这是祖传的织法。\"他故意提高声音,让空间的回音掩盖真实原因。
三天后,外贸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