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角度讲述了自己一家的日常生活,而这用平淡语气写出来的日常生活明显要比知青的描述还要劳累困苦的多得多。
甚至这位作者还有一个小妹妹因为医疗条件太差四岁就死了,猛加同情分,读完之后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要说苦,没有人能在中国农民面前说苦!
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一出,把《双驴记》的热度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不过戴堇华很郁闷,你们这争来吵去的,感觉都没有触及《双驴记》的内核啊。
人家魏明分明写的是一篇绝妙的讽刺小说,结果你们在那讨论什么知青苦还是农民苦,跑偏了啊!
而让她更难过的是,自己写给《文学评论》的稿子被退了。
真是没眼光!
于是她干脆投给了自己学校的《未名湖》,还好过了,准备发表在12月的第三期。
至于刘振云的那篇,他是投给《燕京文艺》的,投的更早,但至今还没反应。
他挺担心的,还找魏明商量:“你说我是不是要去《燕京文艺》问问啊,顺便请章师姐吃个饭?”
魏明:“一共几块钱,你至于吗。”
“不是,我就怕热度过去了,我文章就白写了。”
魏明随手拿起门岗的一份报纸,扫了一眼。
“放心吧,应该还能再挺一挺。”
就凭自己那两篇情绪感染力十足的评论文章,靠着一正一反的对立观点,算是彻底把热度炒上来了,这热度估计还能维持很长时间。
没错,那两篇文章其实都是魏明化名写的,通讯地址也是假的。
目的倒不单纯是为了炒热度,虽然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他这么做是觉得,批评《双驴记》的文章肯定会用知青之苦来作为观点,然后道德绑架不能说知青半点不好。
既然早晚会有人写,好,那我帮你们写出来,而且写得完全就是典型知青小说里的那种遭遇。
但跟知青同处一个空间的农民几乎是无法发声的,所以魏明又以他们的立场写了另一篇文章,代他们发声。
写的都是真实遭遇,这样才公平嘛。
又过了一天,刘振云拿着一张十块钱的汇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