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了,水也不倒,而是根据容器里面水的深浅调节声音,让这些盆罐碗成为乐器,然后用筷子即兴演奏了一曲,还把自己刚刚创作的旋律偷偷记录下来。
魏明显然是真的懂音乐,他描写的非常细致,仿佛真的有一段优美的旋律从文字里飘扬出来。
李晓林还突然反应过来,第一章的标题是《春天在哪里》,自己最近好像听过一首歌就叫这个名字,是一个小女孩唱的儿歌。
她继续看下去,为了逃避劳动,钟老师和校长一拍即合,接手了一开始只有三个学生的放羊班。
钟老师一开始并没有给自己树立什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他当时想的是,这三个可不能也跑喽!
所以生性爱玩的他使出浑身解数把把三个小学生哄得团团转,于是他们回家后开始宣扬钟老师有多好,于是学生越来越多,后面的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
第二章叫“采蘑菇的小姑娘”,李晓林惊讶,怎么又是一首自己听过的儿歌?
难道是魏明听了这些歌,所以冒出了创作这样一篇音乐老师和小学生的故事?
结果看下去后发现,“采蘑菇的小姑娘”竟然是小说里男主角钟老师为一位失学女同学特意创作的。
这里没有标注是“引用”,那就只能是魏明这个作者自己原创的歌词!
李晓林继续看下去,《小草》《种太阳》,这两个章节里面的这两首歌竟然也都是小说里主角所创!
现在李晓林基本可以确定,最近听到的几首歌曲都是魏明创作的,应该是他为了写小说特意创作的副产物。
可是副产物竟然都这么厉害吗!
这个年轻人到底还有多少惊喜啊!
关键还是写得好看,对于包括李晓林在内的不少人,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对于钟老师,他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
所以他除了用碗罐模拟敲击乐器,还会用动物腿骨做骨笛,给学生们吹《送别》,等春天到了,还会用垂柳树枝的皮给每个同学制作一个口哨,还会带着学生们走进野外,倾听大自然的演奏。
生动有趣的描写让李晓林甚至开始动摇,音乐好像还真是挺有意思的,只是他们从没接触过有意思的音乐,在他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