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只能写写回忆录。”
说完两人相视一笑。
茅盾先生笑过后问:“这一期的《收获》出版了吧?”
“是啊,你还能看吗?”
“好在眼睛还是能用的,手指也能翻页。”
巴老叹息一声:“我还真带着呢,还是自己买的呢,本没打算拿出来的。”
“拿来吧你,”茅盾先生笑道,“我可是《收获》的忠实读者,让我看看现在的年轻作家都在写些什么。”
他打开目录,第一眼就被“人间正道是沧桑·上”这几个字吸引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他瞬间想到了诗情纵横的伟人,这两句诗前面这句是化用了李贺的诗,后面这句则是原创,看到这句诗,很多记忆都涌了上来。
再看作者名字:“魏明?”
“你对他还有印象吧。”
茅盾先生想了想:“文代会上,年纪最老的我,最小的他,对吧。”
“他找你要合影了吧?”巴老笑问。
茅盾先生记忆不错:“何止我,你我还有小石(曹禺,字小石),再加上这小子,咱们四个还拍了一张合影呢。”
“就是他,《牧马人》《放羊班的春天》都是他写的,关键才不到二十岁,真真的少年天才,前途不可限量。”
“知道知道,还有牛啊,驴啊,鸭子,我都看过的,听说还拍了电影,”茅盾先生又问,“这是一部长篇吧?”
“是啊,六十多万字,横跨二十多年的一部家族史,国共史,”巴老简单介绍了一下这部小说的内容,“他这个年纪写这个题材,我一开始是有些担忧的,没想到完成的极好,文字老练,史料翔实,而且才用了一年时间,要不说年轻人呢,换成我,写十年能写完就不错了。”
茅盾先生没有直接翻阅小说,他想起一事,儿子韦韬不在,他直接跟巴金道:“之前我和韦韬提过一嘴,想要成立一个以我名字命名的长篇小说奖,用我的遗产做奖金,韦韬他们也同意了,我心中还是有些忐忑,觉得不太合适。”
“哪里不合适?”
“用我的名字啊。”
巴老笑问:“你这些稿费有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