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
“两国未定平,蒙指踪之驱驰。野兽今尽,反见烹宰之侵逼;贼残百济,反蒙雍齿之赏,徇汉新杂,已见丁公之诛”。
……
其实两边看法的差异,就是在百济、高句丽灭亡之后,唐朝和新罗对朝鲜半岛未来走向处置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
大唐按照自己对周边地域采取的固有的羁縻府州体制,在百济故地设立熊津州等五大都督府,在高句丽都城平壤建立安东都护府,而且也将新罗纳入这种体制之内,设立了鸡林州大都督府。
但新罗肯定不乐意啊,他们当时一举成为朝鲜半岛的唯一政权,当然希望争夺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由其直接统治。
为了争夺对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大唐与新罗的战争爆发。
……
为了防止大唐完全吞并朝鲜半岛,新罗联合并扶植原高句丽和百济的反唐势力,一起攻打唐朝。
新罗派薛乌儒与高句丽旧将高延武,各率精兵1万,渡过鸭绿江,进至乌骨城(丹东凤凰山东麓)。
乌骨城是连接辽东和平壤的交通要道,占领这里既可对驻守朝鲜半岛的唐军进行围攻,也可阻止唐军从辽东方面的增援。
另外,新罗军队在高句丽故地的活动,还可以把唐朝的视线转移到辽东,使其无暇应对新罗对百济故地的争夺。与此同时,新罗开始攻打唐在百济的驻军。
他们还挺会选时机,当时大唐受西北局势的影响,不得不调集驻守高句丽的兵力与吐蕃开战。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拔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与之相邻的吐谷浑、鄯善、且末之地也正式为吐蕃所据。
当时西北局势的危急,使唐朝不得不调任这里的部队前往西北战场,带走部分兵力。
而且同年唐朝还“徙高丽民3万于江淮、山南”,而“留其贫弱者,使受守安东”。
这样来看,留驻于高句丽故地的2万唐兵恐怕为数已是很少了。
这也给新罗发动战争提供了时机。
于是,唐军安东都护府留守部队主要在辽东与高句丽叛军作战,消灭高句丽叛军。
而同时新罗军在攻打熊津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