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神话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
吴承恩自幼家境清贫,但他非常聪慧,勤奋好学。
阅读过非常多的志怪小说,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早年博览群书的基础,造就了吴承恩深厚的文学底蕴。
吴承恩虽然在读书时期凭借自身的努力,得到了当时书院创建人葛木的赏识。
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的困顿和多年科考不中,让吴承恩加深了对官场腐败的认识。
最后吴承恩补得一个岁贡生,然而那时他已年近五十。
好景不长,吴承恩自身性格上的清廉耿直让他不容于官场。
最终因被人诬告,愤而辞官,拂袖归去。
生活和官场上的失意,让吴承恩加深了对官场腐败的认识。
使得吴承恩更多的寄情于创作志怪小说,表达内心的愤懑。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游记》诞生了,它体现了吴承恩的抱负和在官场上的理想。
吴承恩本身的性格其实和唐僧有着不少的共同点,比如耿直。
但奈何前往西天取经靠着唐僧一个人是绝对完不成的,这正如吴承恩在现实生活中达不到的个人政治理想。
所以,吴承恩在小说中幻想着感化敌人,有了徒弟三人护送并求得正果。
“后来遇到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很慷慨的买了吴承恩不少字画,又多给了他一些钱。”
“吴承恩就很疑惑,询问和尚为什么要买他如此多字画。”
“这个大师认为世间万物皆平等,大多数人常会因为现实的困惑而丢弃心中所念。”
“大师也是看到吴承恩心并不在做生意之上,也并不像惰性之人,就伸出援手帮助一下。”
“和尚的意思也很明显,就是你吴承恩心根本就不在做生意谋生之上。”
“既然心里有梦想,那就该去追逐梦想,而不是在这里当个生意人混个温饱。”
“吴承恩后来攒够了盘缠,就继续进行周游全国的梦想。”
“在周游路途中,吴承恩每到一个地方,常常询问或者到酒馆听当地人侃大山。”
“了解了不少全国各地的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