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南巡一番,好似将嘴巴忘到了南方。”
“处置李叔正时,诚意伯不曾开口。”
“官员弹劾毛骧时,诚意伯也不表态。”
“就连太子打算召诸将还朝,官员反对,诚意伯竟也闭口不言。”
“伯温啊,你莫不是被毒哑了?不如我给你找几服良方如何?”
“善长兄莫要说笑。”
看着面前的李善长、汤和二人,刘伯温轻叹一声,小声开口道:
“祸从口出,多说多错。”
“我都这么一把年纪了,自然不需装什么诤臣直谏,博天家器重。”
“况且!”
刘伯温眸光郑重,沉沉看了眼汤和后,这才继续说道:
“况且事先,太子殿下也未曾给我安排差事。”
“能闭嘴,还是闭嘴的好!”
听到这话。
不只李善长,就连旁边的汤和也不由感慨刘伯温当真聪明。
刘伯温方才那话,显然是在说费成仁等弹劾毛骧,以及他汤和提议召诸将回京,乃是朱标提前安排。
而且!
刘伯温也算是将费成仁等官员的心理,揭露的干干净净。
这些人无外乎是想趁机博一个正臣的美名。
他们哪里会不知道,召诸将还朝这么大的事,绝不可能只是汤和突发奇想。
可即便他们知道此乃朱标提前授意,可为求正臣之名,他们却也愿意乐此不疲,演这么一出敢于直谏的戏码。
也是见刘伯温洞若观火的同时,却依旧能置身事外。
李善长说不羡慕肯定是假的。
可没办法,刘伯温只是伯爵,可他李善长却是国公。而且还被老朱、朱标父子认为是文臣头目,被不少官员当做领头羊。
不说天家恩宠如何,起码在朝堂朝会上,他李善长可以,也必须代表一众文臣。
就说方才提及召诸将回京。
刘伯温不开口倒是没什么,可若是他李善长不给朱标递话,那就是有失臣子之道,忝列国公之位。
当年老朱大封功臣时,他授封国公,见刘伯温只是个伯爵,心中甚至还有压刘伯温一头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