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无缝对接,并通过企业和用户间的无数次沟通和互动,增强“黏合度”,真正实现相互间的“零距离”“无缝隙”对接,使用户通过产品价值实现,体现到具体的服务体系中去,让用户满意才是最好的结果。东西都有卖,几百个商家同时卖,用户有权决定选择谁家的商品。
打破传统的“低端加工制造”观。新型的“大制造”业亟须人力素质的更新换代。在从加工物质为主向加工信息为主的过渡中,在以物质产业化能力为主向以思维产业化能力为主的过渡中,未来的制造业企业的工艺流程、产品品质,将更加注重强调匠人精神、匠人素质和工人的技术资产。这一方面可以说我国多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也吃过不少亏。
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变强这种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平移过程,实则为提高加工信息、思维之根本变革。而这也必须对我们的教育体系、教育体制变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传统制造业的一个重要路径依然停留在物质层面,品牌建设往往难达预期效果。从企业设计到产品生产,真正价值高低以至价值有无,必需用户价值体现出来,现在商品种类繁多,如何吸引用户,如何在这个世界脱颖而出,是所有生产企业都应该考虑的大事,生产过剩和产品积压是制造型企业最大的危险。
如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更好地行稳致远,将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中国制造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全球化背景下,差异化竞争和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产业链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同时,面对全球贸易环境的波动和技术封锁的压力,中国需要加强与各国的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共同抵御未知的风险。全球制造业四分天下,北美占17 74,欧洲占17 25,中国占30,剩下的40份额由剩下的国家瓜分,这些份额数字未来的十年一定会发生变化,我国任然需要努力发展,任重道远。